官方微信号

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发展 > 电子科技
利来国际最老:低1分失之交臂高1分成功晋级:她的读书教书人生别有
发布日期:2024-05-24 18:07:20 来源:利来资源站首页 作者:利来资源首页入口
  杨敏,硕士,副教授,智能装备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曾获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太湖学院实践育人典型、...

  杨敏,硕士,副教授,智能装备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曾获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太湖学院实践育人典型、无锡太湖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编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教材1部、校级重点教材1部,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1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3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指导学生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与省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40余项。

  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案例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 (校级重点教材)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 2022, (35): 88-91.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太湖学院智能装备领域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 2022, 8 (15): 160-163+167.

  民办本科院校机械专业应用型转型的探讨[J]. 改革创新 内涵发展:无锡太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232-236

  基于“三大课堂”建设的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探讨[J]. 转型发展 创新发展:无锡太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出版社,2017:97-106

  自行小车输送线数字化样机的设计分析与运动仿真[J].机械工程师, 2016, (12): 44-46.

  汽车生产线用自行小车输送线系列化设计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16, (27): 61-63.

  实施双因施教,分类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2019JSJG144),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

  面向区域经济的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KX-21-C137),无锡市软科学研究课题

  面向“无锡智造”的智能制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KX-22-C222),无锡市软科学研究课题

  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CAD/CAM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GYJ2015008),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基于双因施教理念的新工科人才多元化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GYJ2018007),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

  应用型本科高校智能装备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2022SZ001),校级“大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重点)

  她出生在江苏宜兴,在常州读书、长大。从小就要强的她,小学里第一批加入少先队,初中第一批入团,成绩优秀还担任班干部、团支书。

  可命运有时候就会跟一个人“开点玩笑”,中考的时候,杨敏以1分之差没能进重点中学,去了普通中学的重点班。

  高一课程多,内容难,进度快,加上每天天不亮上学,晚上点回家,十一二点才能休息,压力很大,导致第一次月考成绩很难看,排名一下子到了年级100名之外。

  经历了中考的这段“打磨”,杨敏变得坚韧了许多。她似有开悟,逐渐明白了:学习是一次长跑,需要韧性的坚持,需要水滴石穿的功夫。小小的她,调节好心态,调整了学习计划安排,在一次一次的月考中把成绩一点点赶上来,最终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是“国防七子”之一,学校管理还留有军校的痕迹,除了军训能摸枪、打靶还能让新生有些兴奋外,非周末每天早上都要跑操,到指定地点打卡,晚上必须要晚自习,宿舍里上课时间及晚上10点半以后都断电等等规定,陪伴了杨敏4年的大学生活。90年代末到2000年初的大学生活条件和现在是不能比的,8个人一个宿舍,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空调,连电扇也没有。南京酷暑的夜晚是最难熬的,一楼的宿舍里蚊帐也挡不住成群结队的蚊子,杨敏每每想起半夜被热醒或被蚊子咬醒时,看着舍友点着蜡烛睡眼朦胧地在蚊帐里打蚊子的情形,都还要被吓出一身冷汗来。

  大学四年里,杨敏有过夏天在公用水房洗衣服被蚊子侵袭留下满腿蚊子包,经历过端着脸盆与地上硕大老鼠的对峙,也闻过阴雨绵绵的南京几周见不到太阳而导致满屋等待阴干衣物的臭味……种种生活中的“灾难片”,现在回想起来,却是成了津津乐道的励志话题。也正因为这段生活经历,杨敏工作后对于物质生活和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南理工的教学楼名称很有意思,“一工”、“二工”、“三工”、“四工”4栋公共教学楼,都以“工”为简称。90年代末的时候,南理工还只有两栋教学楼,外型都呈“工”字形,所以被称为“旧工”、“新工”。2000年的时候修建了第三教学楼,虽然外型已不再是“工”字形,但还是被大家称为“三工”。“三工”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上课地点,“旧工”、“新工”开始成为考研学生自习的主战场,杨敏也是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考研之路。

  大三暑假决定考研,留校上了学校组织的高数辅导班,英语排好计划自己复习,作为高数和英语复习中调节剂穿插其中。南京作为四大火炉之一,7月份的炎热是可以想象的。白天要早起去抢教室里吊扇底下的位置,晚上赶在宿舍楼关门前回去,洗冷水澡降温。幸好,南理工在紫金山下,不在主城区,加上学校树木多,夜晚的一楼宿舍里还能靠着心静自然凉勉强入睡。9月份开始加入2门专业课的复习,白天要正常上课,晚上的复习计划排得更满了。学校有通宵自习室,但是为了保证白天的学习效率、打好持久战,杨敏从没有通宵过。12月份最为忙碌,完成正常课程的考试,额外还要辗转于南师大、河海等学校参加考研冲刺班。

  对于那一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场数学,很难,以至于第二场的考场里少了三分之一的考生。杨敏虽然内心有点崩溃,依旧坚持将数学试卷各大题能写的过程、能推出的步骤都一一写了下来,坚持考完了全程。

  2月底,成绩公布了,虽然总分可以,但是数学单科比往年省控线分,学校开始统计就业率也只把数学比往年省控线分的统计进去。杨敏觉得自己是希望不大了,在拿到的offer中挑了无锡小天鹅做好了签约准备。幸运的是省控线出来了,杨敏数学单科刚好多1分过线,如愿进入复试并成功录取本校。

  杨敏中考低1分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考研高1分成功晋级的事实都证明,人在任何困境都不能放弃希望,坚持到底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机械工程学科是需要工程实践为基础的,而工程项目训练的难度远比深入理论研究要大的多,所有思考的方案、设计的结构、拟定的加工工艺都需要能落地,能实际采购、制造、组装、调整运行。杨敏读研期间,设计的实验装置需要制作出来,实验原理、方案和实验软件都作为重点考虑了,但却在实验装置机架结构的设计和加工、以及实验储能装置飞轮的采购中处处碰壁。机架结构本来以为简单,图纸送到加工厂,却被工人师傅指出钢材尺寸没有选用型材标准、机架整体稳定性不够、结构不便于焊接等等一系列问题。而飞轮的采购也是一波三折,那时候还没有网购,网络信息资源少,从寻找卖家信息、跑现场挑选适合的型号、到运回实验室,对于杨敏这个机械行业新人来说处处都是难题。

  研究生毕业后,杨敏进入一家非标物流装备工程公司从事新产品研发。要做研发,就必须了解市场需求、了解现有产品,因此,杨敏在这家企业的3年里,尝试了做报价方案,学会了与车间工人沟通,解决结构设计与制造更好的衔接问题,参与了事故分析报告的研讨,明白了企业产品系列化的重要性,接触了专利申报,这些都是7年的机械专业在校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在这一次次工程实践的锻炼中,杨敏评上了工程系列的工程师职称,也申报了多个专利,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付出了自己的心血,积累了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基础理论有了深刻的理解。

  2007年,杨敏入职无锡太湖学院(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担任机械专业教师,承担过机械设计、数控技术等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杨敏说:第一次走上讲台给机械05级主讲《机械设计》课程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面对学生们的目光,备好的课程内容似乎不是那么熟悉了,声音显得有些颤抖,眼神有些飘忽,不敢与学生有对视,一节课下来只有汗流浃背的狼狈。”

  也正是因为这节课,使杨敏体会到教学责任的重大,“自己会”和“让学生会”是不一样的,如何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是自己需要一直探索的。

  在最初的几年教学中,由于当时学校师资力量不够丰富,聘请了一些知名高校的兼职教师,他们给予杨敏很多无私的帮助。李儒荀教授,把他多年的《机械设计》手写笔记给了杨敏,杨敏也是跟着李教授准备上课资料、制作PPT课件及讲稿,学习讲课技巧及相关习题的练习;卢鹏飞教授,带着杨敏等几位新教师,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张大骏教授,带着杨敏去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和最新技术,教会杨敏如何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正是由于这些老前辈不求回报的帮助,使杨敏在教学的道路上迅速成长。

  随着太湖学院的不断发展,学校对于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杨敏开始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她充分认识到学生科技社团的引领作用,组织成立学院指导下的两大学生科技活动平台——智能创新协会、3D空间协会。创新工作模式,将科技社团与学科竞赛相融合,组织学生们开展包括相关专业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备战拉练等在内的集训内容,将参赛、备赛作为常态活动,并借助于包括智能车平台、探索者模块化机器人平台、双足机器人平台、武术机器人、3D空间、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在内的多个平台,广泛开展学生创新活动,将科技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纳入第二课堂学分必选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杨敏老师的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