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号

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发展
利来国际最老:南都观察:中国航展开启全新的“航天时代”
发布日期:2024-07-08 09:45:39 来源:利来资源站首页 作者:利来资源首页入口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开幕。其中,航天馆成为本届航展的亮点展馆之一,有观点认为,...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开幕。其中,航天馆成为本届航展的亮点展馆之一,有观点认为,随着航天展品比例的提升、多个实物展品的首次亮相,已使航展迈入全新的“航天时代”。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0年我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稳步推进,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全年发射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继续开启“超级模式”,多颗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发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

  航天科技在民生领域都发挥了哪些作用?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哪些新的机遇?南方都市报“航展观察”系列报道将分别以航天时代”以及“无人时代”、“民航时代”探讨本届航展所带来的启示。

  在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航天馆系统展示了我国航天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包括载人航天、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系统在内的明星展品集体亮相。这些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展出,彰显我国航天科技的“硬实力”。

  火星一直是航天探测的热点之一。2020年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也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首次任务。在“火星探测”的沙地展台,火星环绕器通过实体1:3的模型与视频动画配合进行展示,让观众对火星环绕器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也在航天馆内首次展出。据悉,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其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Ha成像光谱仪,将首次实现空间太阳Ha波段的光谱成像探测。该卫星计划于今年发射,标志着中国将正式进入“探日时代”。

  探月工程的展台上,矗立着巨大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模型,一同展出的还有嫦娥五号返回舱实物,返回舱上可以看到探测器返回地球冲破气层时的灼烧痕迹。嫦娥五号探测器承担着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任务,不仅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还完成了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动作,为世界探月历史增添了新纪录。

  航天科技的重大成果展示吸引了不少观众,展馆内人山人海,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观。许多家长表示,看到展馆内这么多航天成果十分激动,同时认为看航展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希望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航天探索的热爱,激励孩子们未来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第十三届中国航展,航天馆展出了许多民用领域的产品,其中包括首次在航展亮相的最新研制的两型追风系列智能电推火箭和“隐藏武器”——高分多模卫星。

  两型追风系列智能电推火箭作为探索新型火箭动力的代表,能够模拟火箭发射全过程,同时也可以结合具体需求,应用于科普教学、教育市场等场景,以更具趣味性、有效性的方式向大众科普航天知识。

  高分多模卫星,全称为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是我国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光学遥感科研卫星,可以广泛服务于我国资源、测绘、农业、环保、林业等多个行业。高分辨率、多种成像模式是其主要特征,展位工作人员表示:“民用的卫星接口目前最高分辨率优于0.5米,接下来将会向国际更高分辨率水平努力钻研”。

  同时,航天馆内还展出了多项将航天固体火箭技术转化为民用、更加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展品,例如安全救生及防灾减灾系统级产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等产品,展示了在高端装备、智慧交通、节能环保、先进材料及应用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航天工业作为兼备军民属性的高技术产业,是我民融合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国防工业的重要一环。目前,体系化、系统性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我民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航天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推动着其本身的民用化、商用化进程。近年来,商业航天蓬勃发展,截至今年9月,中国国内已注册商业航天领域公司达数百家,其中民营航天企业占比超80%,主要集中在卫星应用和发射领域。本届航展中,“商业航天”作为航天馆中亮点主题展区之一,全方位展示了包括应用卫星与运载火箭在内的系列商业航天工程成果。

  在本届航展,航天馆展出了今年6月11日发射的北京三号卫星模型。北京三号卫星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光学敏捷遥感卫星,通过新一代敏捷卫星技术,可快速获取高达0.5米分辨率的高质量、高定位精度地面影像,为全球市场提供大量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大幅提高我国商业遥感卫星技术水平。

  五院工作人员表示,“如今卫星商业化市场趋近成熟,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未来,卫星应用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卫星制造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呈现梯队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我国卫星应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350亿元左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卫星领域,正逐渐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

  在本届航展,航天馆还展出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模型。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采用商业开发模式,新研捷龙系列固体运载火箭,以“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为目标,为国内外商业卫星用户的星座组网、补网、载荷验证等提供灵活可靠、便捷快速的商业发射服务。

  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专家姜杰院士曾介绍:“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于2020年底完成立项,预计2022年进行首飞。”捷龙三号火箭瞄准即将到来的商业卫星星座大规模组网发射需求,具备“一箭20星”以上的多星发射能力,有性价比高、可靠性好、适应性强、履约周期短等特点,市场竞争力强。捷龙三号火箭的研制立项将进一步完善中国商业火箭型谱,助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当然,火箭实现完整的商业闭环还有一段路要走,构建多领域产业链、提升航天品牌价值是支撑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航展现场,记者采访到了一位连续参与十届航展的观众杨先生。杨先生今年已67岁,专程从成都飞来珠海参观航展。他的家人向记者表示,虽然杨先生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和航空航天关系不大,但航空航天是杨先生的爱好,他也一直关注着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所以每一届的航展都会来参观。杨先生表示,每届航展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看到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新成就,感到十分激动、自豪。

  从1996年首次举办开始,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已经走过25年,历届航展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2021年,中国航天将继续开启“超级模式”。

  采写: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李涛 刘洁婷 叶倍源 张景淞 王紫慧 栾艺菲 刘姝 李睿 周凯健 张家琛 薄涛 杨佳慧 尹丽钧 徐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