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号

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发展
利来国际最老:关注中国航天日|叩问苍穹 不乏新疆航天人助力
发布日期:2024-04-09 18:57:18 来源:利来资源站首页 作者:利来资源首页入口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为“格物致知,叩问苍穹”。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航天的蓝图已绘,风正帆满。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历史性、开创性、奠基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影响性,将4月24日作为“中国航天日”,得到了各有关单位和航天界相关人士的普遍认可,最具代表性和纪念性。

  2016年4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介绍了首个“中国航天日”及中国航天发展有关情况。

  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意义,许达哲表示,首先,“中国航天日”有利于传承航天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笔财富。“我们有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设立这个日子,有利于接续上述精神,使之发扬光大。”第二是有利于凝聚中国的力量,让航天梦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汇集中国力量。第三是有利于培植创新文化。“中国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因为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走出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条道路。”第四是有利于促进开放共享。“航天工程是个大工程,是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国际合作,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为人类增进福祉,需要我们各国共同努力,特别是大国。‘中国航天日’可以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航天的窗口,我们也乐意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国际同行的合作。”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从发射人造卫星,到航天员顺利上天,再到“嫦娥探月”,几十年里,中国成为了少数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为抢占战略制高点,世界上主要航天大国竞相发展载人航天。当时,美俄等16国酝酿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却没有将中国纳入其中。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决心独立自主建造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场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比赛,一切须从零开始。

  “三步走”,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路径,也是一份极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蓝图。3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稳扎稳打、稳中提速——前20年扎实夯基垒石,后10年全力加速冲刺。

  1992年至2002年,用10年时间,中国完成神舟一号到四号4次无人飞行任务,全面验证了各系统功能性能、系统间接口协调匹配性,健全完善了研制试验组织指挥体系和相关基础条件建设,为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到2012年,又用将近10年时间,先后执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九号4次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后,经过3年精心准备,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密集执行长征七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4次任务,考核绿色、无毒、低污染的新型火箭,启用生态、环保、开放的新发射场,建成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开展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工程“第二步走”收官。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序幕。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四号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3次飞船返回、2次舱段转位、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在轨轮换,突破掌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再生式环控生保等8项关键技术,如期建成空间站,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神舟五号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杨利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杨利伟起飞的第一步是在新疆哈密迈出的。

  在新疆哈密的戈壁滩上,有一个空军训练基地,这就是空军第八飞行学院。一九八六年,时值二十一岁的杨利伟作为第三十七期学员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之前,他和同时入院的三个飞行大队的学员们一样,是高中毕业时经过千挑万选应征入伍的,进入航空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后,合格者才能选入航院的飞行大队继续深造。

  “神舟六号,我是北京!”2005年10月,在“神六”征天巡游的日子里,这个洪亮、富有节奏的男中音不时在控制大厅响起。这个声音来自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调度,时年29岁的肖龙。他是从新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人。

  2021年6月17日,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发射现场一位年轻设计师接受采访的画面在新疆人的朋友圈刷屏。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一位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

  “‘喀什’发现目标!”2022年4月16日9时许,被誉为“航天测控第一站”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站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快速完成目标捕获,顺利完成飞船入境后的测控跟踪第一棒。

  当天,坐落在和田地区的某活动测控分队也在飞船返回段的测控弧段内,顺利完成对返回舱实施跟踪测量及应急遥控发令,确保了飞船进入黑障前完成姿态调整,并将遥外测数据发送至北京中心和西安中心,以便实施更加精确的落点预报。

  此前的2021年10月16日凌晨, 喀什测控站顺利完成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握手”,成功捕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并建立测控通道。

  2013年,习总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向全体航天人发出建设航天强国的动员令。

  十年间,中国航天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过程。太空交会对接的时间从44小时缩短到7个小时,而航天员驻留的时间则从十三天增加到半年。十年间的这“一增一减”,浓缩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跨越式发展。

  十年间,中国探月工程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嫦娥四号开启人类首次月背着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样本。

  在4亿公里之外的火星,“天问一号”环绕器正在进行环火星探测,“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行驶近2000米。我国首次火星探测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这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十年来,我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600颗,北斗导航服务全球,“高分天眼”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风云卫星提供天气预报精准服务。我国有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转化,服务民生。

  2023年2月24日,国家博物馆。“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正式开幕。一场展览,浓缩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建设发展的风雨征程,将这段不平凡的岁月铺展在世人眼前——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路永不停歇。中国航天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上奋勇前进。一个属于中国航天的“空间站时代”已经来临。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赴苍穹,新疆四种牧草种子随之飞上太空,启动了耐盐碱耐寒耐旱牧草空间搭载实验,这是新疆畜牧业科技工作者第一次开展太空育种。

  2022年11月29日,七种“神秘的种子”搭乘神舟飞船在中国梦提出十周年之际飞向“天宫”,见证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会师”,还被当成特别的礼物,送给了正在轨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其中之一就是新疆的棉花种子。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数颗人造北斗卫星从地面升向太空,担起了服务全球的重任。春播春耕的热潮中,北斗导航在新疆大地精准“耕耘”,服务各族群众。北斗导航的运用让农机作业更精准,农民作业效率更高效,为后期机械化采收奠定基础。

  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这次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拉萨、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通过连线的方式让新疆的孩子们参与进来,将浩瀚宇宙带入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奥秘,增长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观看现场直播,新奇有趣的“天宫课堂”让新疆中小学生见证了太空的奇妙世界,激发了他们的科学梦和太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