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号

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发展
利来国际最老:中国航天日|守护、测试……陕西航天人和“东方红一号
发布日期:2024-04-14 15:14:45 来源:利来资源站首页 作者:利来资源首页入口
  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

  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这颗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卫星仍然在茫茫宇宙中遨游,今天的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图片一睹它的芳容。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1958年5月17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5年8月,中央专委批准该规划方案。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我国第一颗卫星为科学试验卫星,主要为发展我国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预警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中国第一颗卫星在重量、寿命、技术等方面,都要比苏、美第一颗卫星先进,并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和科技基础非常薄弱,再加上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和三年自然灾害,研制工作重重困难。〇六七基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的前身)发动机研制团队攻坚克难,突破了高频不稳定燃烧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点火难关,成功研制了专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量身定做的“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团队还通过材料选型与一系列技术分析、试验分解,提升了一二级发动机的性能,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提供了一流的火箭动力。

  第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由第七机械工业部四院(简称“七机部四院”,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的前身)承担。根据“长征一号”火箭总体方案的要求,第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直径为770毫米,全长约4米,要在600公里高空点火,在每分钟180次旋转条件下工作,旋转稳定,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四院创业者按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精神,展开了攻关战斗。

  1969年2月,该发动机第三台样机进行卧式旋转热试车和第二次高空模拟热试车多次成功,高空喷管经受住了考验。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进行了静止、旋转、高模、高模加旋转,以及全箭串联系统地面热试车共19次,发动机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产品进入交付使用状态。同年7月初,四院交付出两台发动机送往北京总装。9月,该发动机参加长征一号全箭试车获得成功,周总理发电祝贺。

  五〇四所是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的前身,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任务中,承担了地面乐曲短波接收天线引导雷达的研制任务。

  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研制人员付志刚讲述,1967年4月的一天,他接到领导通知去参加701-5引导雷达总体组的工作,第二天就去参加总体方案会。“那时候,我所在单位是五〇四所的前身——中科院西南电子所,坐落在成都。701-5引导雷达是所里承接的第一个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有关的大工程。为了工作开展需要,引导雷达需要专门安置产品的雷达车。1967年5月初,我和同事一起去西安厂家验收雷达车。”

  所谓“听得到”,就是指东方红一号卫星能够用短波重复广播《东方红》电子乐曲。地面收音机直接从卫星收听到乐曲很难实现,只能用专门的设备先把东方红音乐接收下来,再送广播电台转播。为保障星地通信对接,地面一端必须配备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接收机、大尺寸天线等沉重的设备。

  五〇四所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研制人员白延隆讲述:“临近卫星发射的4月中旬,我们被分配到渭南的塬上测控部队的一个站,在那里完成接收任务。由于卫星在不断运动,为了使天线最大增益方向指向卫星,天线还必须不断调整方向。这只是一套试验用的设备,没有设计复杂的机械转动机构,当时是由人用绳子拉着天线的支架操控天线指向,相当麻烦。”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在即。为了确保一次成功,事先发射了一枚试验弹。掌握二级发动机上天工作的情况是试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要找到天上落下来的东西。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〇六七基地高空发动机研制负责人的张贵田主动请缨远赴大漠寻找试验弹残骸。

  1970年的“五一”劳动节,主席等党和国家在城楼上接见了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相关人员和代表。其中,四院有两人受到毛主席接见,一位是该项目的设计师陈克明,另一位是四院车间工人李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