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号

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发展
利来国际最老:“长征”第500次发射!来徐家汇这家“图书馆”细探
发布日期:2024-04-15 22:15:29 来源:利来资源站首页 作者:利来资源首页入口
  1970年4月24日,这是一个铭刻在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特殊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喷吐...

  1970年4月24日,这是一个铭刻在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特殊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喷吐着橘红色火焰,托举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奔向茫茫太空。当《东方红》的动人旋律,在遥远的太空响起,世界莫不为之震惊。

  长征火箭诞生以来的50多年间,中国航天人将圆梦之笔挥洒于星河之中,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树立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在2023年接近尾声之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迎来了第500次发射。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1959年加入中国党。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曾留学美国,师从大科学家冯·卡门,二十八岁时已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的发射因此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回国次年,钱学森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钱学森作为较早接触并投身火箭与航天科研的科学家,20世纪50年代时就对载人航天这一领域投入了极大关注。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我国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学科。

  根据钱学森196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授的“火箭技术概论”课程的讲课纲要和讲义整理而成的《星际航行概论》,是中国第一本高等院校航天专业基础教材。

  1967年,钱学森在一次卫星方案论证会上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词。从此,中国的空间探索活动有了标准规范的专用名词。

  1968年,钱学森领导和主持起草《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十年发展规划(草案)》,为中国规划了150吨级的空间站,还提出了侦察飞船、歼击飞船这些现在看起来都相当“科幻”的计划。

  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航天员”是指驾驶载人航天器和从事与太空飞行任务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人员。它既与航天地面工作人员相区别,也与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其他人员相区别,就像飞行员与航空地勤人员、乘客相区别一样。

  1970年,钱学森提出“航天员”一词。当时,国外一般称“宇航员”。他说:“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好,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

  春花秋月几十载,矢志不渝献航天。钱学森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享誉国内外,他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其远见卓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引领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成开馆。整个建筑采用“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理念,以方正的结构寓意钱学森心系祖国的赤子情怀,以开裂的石头寓意钱学森迸发的智慧之花以及从戈壁滩中蓬勃发展起来的中国航天事业。面向华山路的外墙上隐约可见钱学森笑容可掬的肖像。

  馆内由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组成,这里收藏保存着61000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3000余平方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

  钱学森家客厅场景复原。在我国航天事业初创时期,每个星期天下午,钱学森都会将几位总设计师请到家中,讨论重大技术问题。这组当年使用过的沙发与茶几,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初创历程。

  从早期的曙光号计划到重新启航的921工程,从航天员的由来到航天员大队的传统……在钱学森图书馆里,留存有许多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记忆,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纪念馆,即可一探中国航天发展之路,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航天精神 。

  此外,钱学森图书馆不定期开展的“航天动手做”公益课程,将带大家了解有趣的科学知识,体验制作好玩的科技DIY。